因为爱
2021-06-07 11:00:33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株洲高新区(天元区)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周媛 | 作者:曹荣芳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3043

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,我爱写,也发表过几篇文章。有热心读者见了文章随附的地址“寻迹而来”。我和其中少数几位发展成了“笔友”,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热情开朗的云南傣族男孩。他的姓名我早已忘记,只记得他告诉过我,他十六岁,因为家贫,初中就辍学了,但自己不想放弃学习,所以愿意以文会友,来提高自己。那年春节,这位傣族男孩给我寄来了一张风景明信片。

我的信,母亲大都会过目,这回村长拿到信,自然又给了她。但这一次,她过目也没用,明信片上的几句英文,她看不懂。母亲拿着明信片严厉地问我,上面说了什么。母亲一次次的严厉“监控”,本就让我心虚。这一次,面对她的质疑,我的脸当即就烧了起来。我瞟了一眼明信片,画面上山清水秀、竹排独横,竹排上站着一个时尚的明丽女子,身材很美,巧笑倩兮,浑身上下洋溢着青春的气息。她身后,波光粼粼,绿水如玉,高山奇崛耸立。明信片的反面,工工整整地写着一句“新年快乐”的英文。一边是大方袒露的美好,一边是家长的权威,这种对立的局面让我很难堪。我想反抗,最终却无力地嗫嚅着告诉母亲,人家祝我春节快乐。

这位笔友后来还给我写过几封信,告诉我:云南的梯田绿了,起雾了,很好看;水果熟了,他想给我寄一些来尝尝;一年一次的泼水节又到了,大家玩得好开心啊;他生活的地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……无限美好,却再也未曾让我有过任何涟漪。自从母亲拦截我的明信片后,我再未回复过他半个字,单方断绝了联系。男孩后来也杳无音讯。但从此,“云南”这个美丽而浪漫的地方,埋在了我的记忆深处。我开始了一个奇怪的,比较早熟的习惯养成:对心底里所认为的美好,像珍惜一份宝贵的礼物,抱有希望,怀有不舍,就是不去轻易启用。我固执地相信,宝物在心底保持原封不动,好过随便拿出来氧化。所以,这里还顺便交代一下,我至今都还没有去过云南。潜意识里,我对这个向往的地方,一直舍不得去。

母亲当时以为我在早恋。她怕热爱文学的女儿一旦早恋,不好约束。母亲是一个有文化的女人,郑重地告诉我早恋的危害等。我始终半信半疑——我从心底里怀疑、难以接受这样的心理盘剥和人格强制方式。十三四岁的我,初晓人事,青春萌发,潜意识里对异性有了情感向往。但当时,在母亲的“强权”之下,我既害怕和男孩子“纠缠”,更担心自己无可饶恕的“错误”惹母亲不高兴。

回想起来,很多事原无对错之分,尤其来自母辈的情感关爱。但这种粗疏而蛮横的,不留底线,也缺乏温度的行为施加在自己的女儿身上,正是一个中年母亲缺乏安全感的明证。母亲肯定不会知道,那时她诸如此类的做法,让青春期的女儿终生都背负了阴影。被母亲处处施以高压“监管”的女儿,独自承受,而后自我消解,在许多年后顽强生长,一点点地将过往之伤轻轻放下,完成女性、母性等各种身份的自我蜕变和成长。

母辈不易,儿女可以不赞成,不支持,但应当百分之百地理解。唯有理解,并将其归为爱。那么,进入中年,同样经历坎坎坷坷的我们,才会比上一辈更柔软,更暖心。

责编:周媛

来源:株洲高新区(天元区)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